河西务镇 - 概况
天津市武清区河西务镇地处京津两大城市之间,位于京津冀结合部,辖51个村街,全镇户籍人口4.05万人,流动人口近1万人,辖区面积近70平方公里。
公元608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开通了北京至杭州的水运通道,河西务因紧靠运河西岸而得名。元朝定都北京以后,军需官俸无不仰给江南,河西务便成了出入京都的水路咽喉,因而,历代朝廷在这里设置的钞关、驿站、武备等各种衙门曾多达十三个,最高官阶为正三品,足见地位之显要,明隆庆六年(1572),河西务始建砖城。此后的数百年间,因其繁华而素有“京东第一镇”和“津门首驿”之称。
新中国成立后,河西务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奋斗,又以空前的成就,谱写了新的历史篇章。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镇址迁移到京津公路两侧。这里距北京、天津各60公里,恰居两市正中。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现在的河西务已经成了一座新兴的小城镇。改革开放的大潮,推动经济迅速发展。2001年,全镇共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4亿元,镇级财政收入1997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4850元,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达到了较高水平。为此,多年来河西务一直跻身于天津名镇行列。
河西务镇 - 起源
河西务位于北运河西岸,始称河西,初为停泊修船的地方,曾有过"河西坞"之称。后因户部在此设立分司,这里成了非常著名的榷税钞关,河西务由此正式得名,一直相沿至今。
元朝统一中国后,定都北京(时称大都),政权中心开始北移。当时大都人口已逾40万,军需民用无不仰给江南,所以在定鼎之初,便开始对大运河进行全线疏凿。至元七年(1270),元世祖忽必烈采纳督水监郭守敬的题奏,调用夫役250余万,在隋朝大运河的腰部,平地凿渠250余里。此段河道南起济州,北接临清,通过裁弯取直,一下子将原河道缩短700多里,被元世祖命名为"会通河"。至元十三年(1276),郭守敬又提议废永济渠,改行通州至天津的潞河水道,元世祖稍加改动,便颁旨施工。这段河道即现在的北运河。它从香河城西的孙家务取直开沟,经河西务、蒙村、蔡村、杨村,向南仍取笥沟注入天津海河。到至元十七年(1280)完工后,仍称潞河,到在明朝后期才改称北运河。至元二十九年(1292),为使漕粮直接入京,元世祖又采纳郭守敬的建议,兴工开凿通州至大都城里的运粮河。此役耗时一年有余,用工280余万。通过上述三大工程,从北京至杭州的大运河缩减到了3500余里,名符其实的京杭大运河也由此正式定型。
北运河从1280年正式纳入京杭大运河主线,由于独特的区位优势,使河西务一跃而成为京畿要塞,漕运咽喉,在此后的数百年间,一直是官高权重、物极繁华的京东重镇。
河西务起源于汉魏,崛起于元初,鼎盛于清朝中叶。纵观它的每一步发展历程,无不与运河紧紧相连。所以,说运河造就了河西务,运河是母亲河,实在是恰如其分,毫不夸张的。
河西务镇 - 历史
为丰富武清历史,发掘运河文化,现集成《河西务说古》一册,收录短文20篇,从不同角度对河西务有关的史料、传闻进行了搜辑整理。此番尝试,一者为积攒素材,着手为编修《河西务镇志》打些基础;二者为引起各方重视,听取各方意见,以求减少修志中的错误;三者为争取时间,配合当前的决策、规划及对外宣传工作,尽快提供一些有用的历史资料。
河西务镇 - 行政区划
120114109 河西务镇120114109201 五七村120114109202 三街村120114109203 四街村
120114109204 周羊庄村120114109205 土城村120114109206 大龙庄村120114109207 郑庄村
120114109208 小龙庄村120114109209 北三里屯村120114109210 上刘庄村120114109211 奶母庄村
120114109212 前白庙村120114109213 中白庙村120114109214 东白庙村120114109215 索庄村
120114109216 高庄村120114109217 白庄村120114109218 唐庄村120114109219 岳庄村
120114109220 扶头后街村120114109221 扶头前街村120114109222 四间房村
120114109223 石桥辛庄村120114109224 东西陈庄村120114109225 肖庄村120114109226 宝石庄村
120114109227 刘坟村120114109228 包楼村120114109229 孝力村120114109230 韩庄村
120114109231 龚庄村120114109232 南仓村120114109233 崔楼村120114109234 合义庄村
120114109235 北大辛庄村120114109236 上辛庄村120114109237 羊坊村120114109238 西仓村
120114109239 马头村120114109240 木厂村120114109241 小沙河村120114109242 庄窝村
120114109243 黄屯村120114109244 北里庄村120114109245 秦营村120114109246 水牛村
120114109247 陆庄村120114109248 大友垡村120114109249 毛窑村120114109250 瓦屋村
120114109251 大沙河村120114109400 东兴里虚拟居委会
河西务镇 - 经济建设
起步早,基础较好的工业企业发展势头有增无减。主要行业有毛纺、服装、地毯和工艺品及金属件冲压等,企业总数60余家,资产总值达3.8亿元。特别是工艺制品的生产,在国内外都是威名远播。风格各异的青铜器仿制品俏销亚、欧、美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有享誉国内青铜文化之宝的“马踏飞燕”,有象征吉祥如意的“龟蛇”,也有备受宗教人士崇拜的佛祖“释迦牟尼”以及中国秦汉雕塑精华的“秦始皇兵马俑”。
利用本地一种特殊泥土加工生产出来的黑陶,造型古朴,纹饰粗犷,具有原始质地美的同时还具有形神兼备、格调高雅的艺术风格,曾一举在第20届全国旅游产品内销工艺品交易会上,荣获展品评比一等奖,深受广州、深圳、上海、北京等地高级宾馆、艺术单位和国际友人青睐。国家外交部曾一度通过外贸部门订制黑陶工艺品,专门陈设在我驻外大使馆。
作为天津市政府批准的首批小城镇建设试点单位,近年来河西务镇累计投资3亿多元进行城镇建设。先后建成了教育园区、商贸小区、居民小区、津门大市场以及居民集中供水、公路扩建等一大批建设项目,极大促进了全镇一、二、三产业的全面协调发展。目前全镇各类工商户已达到1000余家,二、三产业从业人员1.1万人。
河西务镇 - 两迁镇治
自明朝以前,河西务就以二四六九为集日。镇治和集市迁到新址后,那些粮食市、柴禾市、牲口市、菜市、渔市、鸡市、破烂市等就分设于各条街道上。每逢集日,货摆两侧,人行道中,熙熙攘攘,满城喧嚣。这种沿街为市的形式,促使各家店铺纷纷向主干街道集结,因此形成了几条繁华的商业街,其中规模最大的要数那条中心大街。这条街从东稍门外直通西稍门外,全长约三华里,那些有名的商号大都跻身其中,前后三百余年间,这里一直是河西务最繁华热闹的地方。这次镇治迁移,对聚集人流物流,拓宽财源商机,扩大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保持京东名镇地位,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河西务的前两处镇治,都紧靠运河,七百多年间,深得水路交通之利。至清末民初,漕运衰竭,公路兴起,河西务失去了往昔的交通优势。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剧增,原有的集镇不论位置还是空间,都已不适应当时的形势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再度迁移镇治已是势在必行。从那时起,首先有粮库、供销社、邮电局等一批单位搬到了京津公路两侧。1976年,镇政府(时称公社)正式决定搬迁。是年开始筹建,翌年竣工,整个机关正式搬到了现在的地点办公。1985年时,集市最后一个从旧址搬出,此次搬迁终告结束。河西务旧治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河西务镇 - 民间艺人
已是花甲年纪的老艺人名叫路学成,从事黑陶制作已近20个年头。问起当初如何开始黑陶制作的经历,路学成津津有味地讲了起来。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武清范围内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土地平整,当时在五七村发现了大量不知是什么年代的陶器碎片,还挖出一个陶窑遗址,但当时没有人意识到它的历史价值,遗址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到了七十年代,一次和朋友闲聊,路学成无意中说到这件事,多少懂得一些陶瓷知识的朋友告诉他,选窑址基本是哪有制作陶器的原料(黏土)就选哪。既然五七村当地有窑址,可以初步断定当地的土质是适合制作陶器的黏土。路学成后来将当地的土和挖出的陶器碎片一同拿到天津市地质部门鉴定,证实了朋友的推断。
有了产品后,如何打开销路成了问题。1988年3月,路学成带着部分产品南下广州参加了广交会,即刻在那里引起了反响,卖出了第一批产品。后来,路学成又带着产品全国各地跑销路。到九十年代初,产品销路进一步打开,工厂也得到发展。1992年,一位美籍华人慕名前来,在考察后表示愿意和他们合资办厂,并负责在美国等几个国家的销售。1996年,工厂改制,路学成便自己承包了下来。当仿制秦始皇兵马俑开始在国内外热销的时候,经积极争取,路学成获得了兵马俑的仿制权。由于制作的兵马俑与真物十分相似,一经推出便备受青睐,产品全部销往国外。除此之外,企业还获得了天津市旅游产品定点生产企业称号,产品允许被摆在国内各个旅游景点销售。他们做的仿古说唱俑还被央视《曲苑杂谈》栏目放进了直播间里。
河西务镇 - 钞关要塞
河西务的"务"字,当"从事"讲。大约从宋代起,凡从事税收的关卡通称"务关"。现在流传下来的许多以"务"为名的地方,如河西务、太子务、粜粮务、周家务等,都曾是古代税关的所在地。
至十三世纪中叶,元朝统一中国,并定都北京,通过疏浚开凿、裁弯取直,将北运河一段正式纳入京杭大运河主流。河西务由此一跃而成了出入京师的水旱码头,河西务税关的地位也日趋重要,逐渐成为户部直属的税收机关,称"务关"。因当时已通行用货币纳税,故又称"钞关"。
元朝仅存89年,便被明朝取代。但河西务税关并未因此沦没。至明宣宗宣德四年(1429),户部将天津钞关移至河西务,并被升格为户部分司。按明朝规定,凡进京商船均需在河西务钞关领取红单,到北京崇文门后再凭单缴纳捐税。其中商品税率为三十取一,还要视船只大小而论定。据史书记载,明正统年间(1436-1449),京杭大运河上的载重大船已达11700余艘,外加官家的水师船、驿递船及民间商船,常年从事航运的船只不下两万艘。当时朝廷允许官船挟带私货沿途出售,每只船限定不得超过60石粮。而实际上各船的挟私规模都远远超过这个标准。当这些官船放空南下的时候,又将沿途的大批商品运到了南方。除此之外,还有上万只的民间商船往返其间,使3500余里的大运河沿线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流通市场,并造就了50余处沿河商埠和商业城市。
清王朝入主中原后,这条运河经济带继续发展,到康乾时期,已经达到了顶峰。不仅皇商、官商、民商并举,更兼有海运的兴起和加盟,使得江南的"南货"、岭南的"广货"、川黔的"川货",以及从海上进口的"洋货"都源源不断的沿河北上,极大地带动了两岸工商业的发展和商业都市的扩张。此时的京杭大运河已然成了沟通南北的一大经济动脉,为历代朝廷开辟了巨大的财源,高峰时大运河商税曾占到了全国农业税收的一半。
河西务钞关于清康熙六年(1667)迁往天津,因其位于天津城的北门外,故被称之为"北大关"。在河西务钞关存在的数百年间,它直属中央、总辖南北,为元明清三代的国计民生起到了重要的保证作用。河西务也因为这座钞关的存在,而成了声名远扬的京东名镇。对此,曾有很多史籍、诗文做过具体描述。元人傅若金称河西务:"驿路通畿甸,敖仓俯漕河"。"燕蓟舟车会,江淮贡赋多。"明隆庆六年(1572),武清知县李贲对河西务的描述是:"铁瓮新城十万家,闾阎旧俗竞繁华。堤连第宅公勋店,岸拥旌旗使者艖。税榷五材充国计,商通四海足生涯。会同诸夏咽喉处,名利烟波炫晚霞。"明人蒋一葵在《长安客语》中,为河西务留下了"两岸旅店丛集、居积百货,为京东第一镇也"的千古评价。
河西务镇 - 旅游景点
慈航禅林在武清县河西务孝力村。为佛教寺院。原有正院和东、西跨院。现仅存正院的山门和前殿。寺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清初风格。山门面阔3间,进深1大间前后廊,青瓦硬山顶。前殿面阔3间,进深1大间,7檩前后
据说在禅林寺座落之处,原为一个尼姑庵,后来颓废成墟,被北京广济寺改建为庙。所以乡间一直传说孝力禅林寺是北京广济寺的分寺,它的"根"在北京。此庙建成若干年后,逐渐变得破败不堪。后因住持方丈为皇家治病得愈,皇上受僧所请,遂拨帑银重修此庙。新庙竣工后,又御笔亲题"敕赐慈航禅林"匾额一块。此匾黑地蓝字,落款处有帝号干支,在前殿门楣上方一直悬挂到解放前夕。